1. Bertozzi算是学术世家,父亲是MIT物理学教授,老爷子今年91岁高龄。Bertozzi大半夜被瑞典电话吵醒后,第一通电话就是打给她父亲,然后再打给几个其他亲密的家人。
1.5 大晚上被好消息吵醒后反正也睡不着觉,这家人倒是提前把年底去斯德哥尔摩拿奖的机票给定了……
2. 虽然家里都是搞科学的,Bertozzi被哈佛录取后,想读的专业是音乐……父母当然表示反对,然后拿家里一个表兄弟姐妹的例子来说事,说必须到银行里工作才能还得起房租。Bertozzi认怂,决定当医学预科生。
3. 但她没忘记自己的音乐爱好,在哈佛参加了一个重金属乐队,乐队名叫”厌倦教育“,她在里头做键盘手与和声。有意思的是,乐队的吉他手从哈佛毕业后跑到洛杉矶去发展,现在是个著名的摇滚明星。Bertozzi在一次采访里说要是自己也走这条路,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现在她也就只会弹弹儿歌了。
4. Bertozzi在18岁那年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和别人不大一样,然后公开出柜,宣布自己的女同身份。在那个恐同的年代,这么做需要很大的勇气。她也没强大到能漠视周围人的眼光,读博士的时候跑到了加州伯克利。作为白左中心,伯克利对同性恋要宽容得多。
5. 在伯克利读博士到第三年,她的博导得了结肠癌,没法继续做科研了……放到现在,她估计得换一个课题组,重新开展博士项目。但那个时候的伯克利就像是美国西部,有点无法无天的意思,居然让她和几个学生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自己把博士课题给做完。于是他们要一边做实验,一边管理实验室,还要一边投论文,甚至和杂志编辑吵架说审稿人的建议不合理。乐观点看,这也算是提前过上了PI的生活。
5.5. 她博导也是个神人,得了结肠癌后不满足于被动治疗,索性自己去学了个医学学位,研究怎么杀死癌细胞。有机化学背景的他后来做到了斯坦福大学放射学的助理教授,最终在和癌症搏斗14年后离开人世,享年47岁。
6. 有个访谈里讲Bertozzi开发出生物正交化学,还要得益于她博后的一次吐槽。博后抱怨说要搞清楚生物体里的糖分子可太难了。当时蛋白质和核酸都有成像技术,唯独糖分子没有。为了给糖分子加上荧光标签,他们捣鼓了好多年,终于取得了成功,顺便开辟了生物正交化学这个全新的领域。
7. Bertozzi早在30出头就拿到了马克阿瑟天才奖,当年她和另外两名女性得主一起接受采访,她们的伴侣也都到场了。结果后面的访谈里,提到了另外两名得主的丈夫们,却没有提到她的妻子。Bertozzi后来说可以理解,20年前还是太保守了。
8. 她原来在伯克利任教,也算是回到读博士的地方,知根知底。后来斯坦福把她挖了过去。她说那边一个新的研究所在搞跨界,把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啥的都整合在一起,感觉还是挺有意思。今年接受诺奖采访时她也说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有不少得了无药可治的病,作为科学家,还是想做点什么贡献。
9. 有整理说她来到斯坦福后,创立了不下5家新公司。可以说是科学转化的典范了。
10. 诺奖访谈的最后几分钟,Bertozzi家的门铃响了,是斯坦福大学新闻的工作人员大半夜上门采访,可以听到一些有趣的对话,说什么那么晚过来辛苦了,冰箱里有苏打水,你们随便喝。然后再回到电话这边问诺奖委员会,我是不是忘了回答你们啥问题?诺奖委员会这边也很识趣地说没有了不打扰了,好好享受这最后的平静吧。等到官宣后,你的人生将变得不一样了。
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