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些年看历史文献,经常会遇到搞不明白的地方,感谢现代科技,可以让我使用搜索引擎来进行初步筛选,至少可以告诉我,在什么书上能够找到答案。但是这种解决方案对于古人来说,就太高科技了一点,他们的搜索,更多的只能在自己的脑海里进行。所以,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工作中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闹出一些不大不小的笑话。
北宋建隆四年,宋太祖想要改一个年号,于是让宰相们去选择一个以前没用过的吉祥话。当时的宰相是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其实也算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选来选去,选了一个“乾德”。
赵匡胤很喜欢,当年十一月就把年号改成了乾德。
到了乾德三年,赵匡胤灭掉了后蜀孟昶的政权,在检查战利品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一面铜镜,背后铸着“乾德四年”的字样。赵匡胤对这样的时空穿梭惊呆了,于是就找来大臣们询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超自然现象。
当时的宰相是赵普,他没怎么读过书,自然回答不上来。
这时候,窦仪慢吞吞地说:“这应该是前蜀传下来的东西,他们的末代皇帝王珩就使用过乾德这个年号。”
赵匡胤听完之后,觉得颇有几分晦气,拿起毛笔就往赵普脸上涂,一边涂一边骂:“做宰相还是得靠读书人!”可怜的赵普,就这么替三个老读书人背了一口大锅。
无独有偶,到了靖康二年北宋灭国之后,侥幸逃过一劫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于是也把手下的大臣们拉过来考虑年号的问题。
说是大臣,其实就是一群中等人才,宋徽宗和宋钦宗没看上的那种,其中就包括了河间知府黄潜善。
黄潜善兴致勃勃地对赵构说:“我大宋为火德,现在恰逢大难,万民期待康王重整河山兴复大宋,年号不如就叫‘炎兴’,寓意火德更盛。”
这个说法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连赵构都有点心动,结果从京城逃出来的耿南仲在旁边举手表示反对,他说:“‘炎兴’是三国时蜀国刘禅用过的年号,而且好巧不巧还是他亡国时候的年号,恐怕不是很好。”
赵构一听,自然也在心中给黄潜善降低了不少权重,随后按照耿南仲的建议,把年号定为了“建炎”。
这样的事情后来又发生了一次,主人公变成了赵构的养子宋孝宗赵昚(读甚)。
孝宗登基以后,让陈康伯、朱倬(读卓)、汪澈、史浩等人给自己选了一个年号:隆兴,意思也很明白,“务隆绍兴”,也就是致力于把他爹高宗绍兴年间打下的江山好好经营下去,算是给高宗吃下一颗定心丸。
隆兴二年九月,孝宗任命了一个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名叫王之望。王之望一上任就跟孝宗说:“这个年号不好,这是一个反贼用过的。”
王之望说的这件事,发生在北宋徽宗年间。
当时渝州(今重庆)南部(可能是南川)的一个土皇帝,带领族人归顺了朝廷。朝廷一高兴,就给他赐了一个国姓,改名叫赵庭臣。赵庭臣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赵谂(念沈),这孩子是个读书的料,竟然在元祐九年(也是绍圣元年)的高考中拿了一个全国第二,于是留在开封上班。
上了没多久,就遇上苏东坡被收拾。赵谂一看,苏东坡这么优秀正直的人都被收拾了,皇帝也太昏庸了吧。一怒之下,赵谂就动了回重庆老家继续当土皇帝的念头,甚至连自己的年号都想好了——隆兴。
徽宗登基之后的崇宁二年,赵谂的叛逆想法被人揭发,于是被定为谋反大罪,赵谂被拉到渝州官府当街斩首。
为了这事儿,徽宗嫌渝州这个名字不好听(渝有改变或者背叛的意思,比如至死不渝),于是给就改成了恭州。
这段历史一讲出来,孝宗顿时就惊呆了,只好在第二年赶紧改元,定年号为乾道。隆兴这个年号,仅仅用了两年就被废,只留下一个失败的隆兴北伐。
除了在年号上面犯过错,大臣在皇家陵园的命名问题上也闹过大乌龙,这次的主角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秦桧。
南宋绍兴九年,宋金和谈进入了最后的阶段,金国准备归还宋徽宗的遗骨了,赵构也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给父亲修建皇陵。
皇陵是要命名的,当时的宰相秦桧大手一挥,建议起名“永固”,一听就特别地永,特别地固,赵构也非常喜欢,答应了这个请求。
但是这时候,有一个博闻强识的人出来泼冷水了,他就是右宣义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王铚(读至)。他说:“后周(即今天我们说的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宇文泰的小妾叱奴皇后的陵墓就叫永固,你让徽宗皇帝用一个夷狄皇后用过的陵墓名字,不太讲究吧。”
此话一出,秦桧勃然大怒,坚持认为自己对的,只要自己不尴尬,大家都不会尴尬。
绍兴十二年,宋徽宗的遗骨(不知道有没有)被运回来以后,就被葬在了将错就错的永固陵。埋了一年以后,到了绍兴十三年,赵构始终觉得心里挺膈应,终于下令把“永固陵”这个名字改成了“永祐陵”,一直用到了南宋灭亡之后被杨琏真迦挖掉为止。
既没有永,也没有固,似乎也没有祐。
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