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相信,有人是被吓大的么?
我就是。
大概是在五岁时,我第一次自己用筷子吃饭,因为用得不好,碗里剩了很多饭粒。
我奶眯起了眼睛,说大孙贼,咱可不能剩饭粒啊,碗里剩饭粒,长大了会找麻子媳妇儿。
5岁的我,虽然并不懂啥是麻子媳妇儿,甚至连媳妇儿是啥都不知道,但真TM被吓坏了——出于本能的恐惧,我又找了个勺,把碗刮得贼干净。
直到今天,我吃饭都不剩一粒米。
等我筷子用熟练后,能自己吃饭的时候,新的恐吓又产生了。
有一次我吃饭时,不小心掉了一根筷子,我爸一拍桌子,吓得我把另一根也掉了。
然后他说:儿贼,你知道么?人掉了筷子后,就会在其他事儿上挨骂。
直到今天,我把筷子掉在地上,都感觉自己要挨骂
等上了中学,我上课经常走神儿,很无聊,像每个青少年一样,开始转笔和抖腿。
有一天我在家假装写作业,正抖着腿,我妈拿着一本书,啪就给了我腿一下,说儿贼,可不能抖腿啊!
我说为啥啊?
她说,男抖穷,女抖贱,不是啥好事儿。
我感觉自己在家被针对,呆不下去了,于是我出门,找我表哥去松花江钓鱼,我俩往江边儿走时,沿途经过一个井盖儿,我踩了一脚。
我表哥冲上来就给我一顿揍,我被打懵了,说你让疯狗咬了是咋地,打我干JB啥?
他说你踩井盖儿了,不打你你就会倒霉,今天是周天,所以我打了你七下!
我说,那你也没必要上脚吧,我今天穿的可是条白裤子,这大脚印子,都打扫不掉了!
在家里摆个井盖儿能避我
从那以后,我就悟了。
生活啊,真TM的处处是危机,从挨了那顿揍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我一次井盖儿都没踩过——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别TM再没事儿找事儿了。
但我万万没想到,就连我想养只宠物,也被他们恐吓了一顿。
当时我高中毕业,想养只猫,跟我爸我妈磨了一个多月,我爸我妈实在受不了了,说这样,你去找你老姑父聊一聊吧。
我当时就懵了,寻思这事儿咋和我老姑父还有关系,但抱着一丝希望,我还是找到了我老姑父。
他把我带到了他平时招待朋友的茶室,冲了一壶普洱,给我倒了一杯。
我说老姑父,不着急喝茶,我想养只猫,黑色的,晚上上厕所看不清容易踢着的那种,你说可爱不可爱?
我老姑父把自己杯里的普洱茶一饮而尽,点上了一根儿中华,缓缓说道,大侄儿啊,你听没听过这么一句话?
我说老姑父,我毕竟也苟活快二十年了,也听过不少话了,实在想不出你要问的是哪一句。
他说,就是那句啊,好女不养狗,好男不养猫。
我说凭啥啊,我抽烟喝酒养猫,难道就不能是个好男孩儿了么?
他说,你听我给你讲个历史故事,汉朝的时候,有个老爷们儿,像你一样喜欢猫,有一天晚上,他裸睡,猫把他那啥当耗子,一口就给咬掉了。
你说说,从此以后,他还是个好老爷们儿么?
我说,不算?
他说对喽,听你爸说你在家睡觉时也经常不穿睡衣,所以你危险啊大侄儿!
好女不养狗的那个故事,就更令人难过了,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常年在外做生意,他怕妻子无聊,就在家里养了只大狗,有一天晚上他回到家,想给妻子个惊喜,结果……
我说停,打住,老姑父,这事儿咱不聊了,太尴尬,你想说啥直接说吧。
老姑父深吸一口烟,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说老姑父,我能不能问一个问题,为啥这种破事儿都发生在汉朝,具体是哪个时期,文帝还是武帝,我咋听着这么像瞎编的呢?
他说,大侄儿,你要这么唠嗑,可就没意思了,来,我再给你讲几个历史故事。
唠到最后,我喝了一肚子茶,也没养成猫——我被他说服了,不是我不想养猫,而是我真的不想再听历史故事了,而且我的膀胱也多少有点儿挺不住了。
后来我跟一些朋友聊起过这些事儿,他们多少都有类似的童年经历。
有人说他妈告诉他不能在外边吃烧烤,有人为了报复社会,往串串儿的签子上抹艾滋病人的血。
我说那后来你吃了么?
朋友说吃了啊,东北人不吃烧烤,还不如得病死了。
在这儿放这张图没什么别的意思,就是感觉你该饿了
其实不只是中国的爸妈,全世界的爸妈都一样。
我有一个美国朋友,他小时候想养条狗,他父母不同意,并且给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叫维克托的小孩儿,他今年6岁啦,他爸有一天从国外出差回来,带回了一条狗给他当礼物,有天晚上, 维克托的父母被他的惨叫声惊醒,发现儿子的耳朵被小狗给咬掉了。一位兽医告诉维克多的爸妈,这条狗实际上是一种稀有的巴基斯坦大耗子,这种耗子在早期发育阶段,与牛头梗幼犬特像,经常被误认成狗。
我这朋友听完差点儿吓尿,再也不提养狗的事儿了。
这些事儿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亲人编造的这些离奇故事里长大,这些故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我发现,每年都有很多人掉进井盖儿死亡的新闻,在外边吃饭,也总是遭遇食品安全的问题,也偶尔有孩子在睡觉时被家里的宠物压在脸上闷死,有的被咬到受伤。
唯一值得商榷的是“男抖穷,女抖贱”,但喜爱抖腿的我,确实到今天也没发财,公众号的打赏功能还坏了,偶尔还得用我爸的亲密付买东西。
不踩井盖儿的习惯,说不定救了我一命
不扯犊子了,这些小故事背后,确实有很多的警示作用,它们能让我避免一些风险,活得更安全,或者改掉一些不良习惯。
但直到上大学后,我才弄明白,这些故事都属于都市传说。
都市传说不一定非得和都市强相关,我曾和老金讨论过,这些小故事到底算不算都市传说。
他说算,因为都市传说这个词是个舶来语,中国城市化得比较晚,很多在都市未形成之前的民间传说、预言故事,也可以被归纳到都市传说里。
最典型的就是“名人故事”,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我爸回家,拿回来一套书,十几本,全是古今中外名人故事,从苏格拉底、大仲马、萧伯纳一直到斯皮尔伯格,从秦始皇、李白、诸葛亮、鲁迅一直到齐白石。
你能想到的全世界所有的名人,全TM在这套书里有点故事。
这套书里的故事,实在是太假了,以至于我一直怀疑是我老姑父写的。
我到现在都记得一个李白的故事,说唐玄宗的时候,国力不咋行,西夏派使者到唐朝来勒索粮食,唐玄宗不愿意给,使者非常嚣张,威胁不给就打你,还当堂写了一幅字“天心取米”。
唐玄宗觉得西夏使者太猖狂,但自己智商又不够用,就派人叫李白进宫,李白拿起笔,在每个字上加了一笔,变成了“未必敢来”。
不说李白为啥也像鲁迅一样,写起了白话文。唐朝时就根本TM没有西夏,当时还叫党项,宋朝才叫西夏,唐朝时人也不咋吃米,到宋朝大米才开始普及。
但这个“名人都市传说”背后,其实是处于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编造的,给当时年幼的我看得热血沸腾,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什么名人,就是用了个人名!
如果你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我们从小就被这些“都市传说”包围着,是在都市传说里长大,被都市传说影响一生的人。
这些都市传说以各种各样的故事、谣言或预言的形式出现,由你的父母、朋友或者老姑父向你讲述,传达某种思想,或者警示一些东西。
我就是被都市传说吓大的受益者之一,起码掉在井盖儿里的风险,被降到了最低。
我最开始写《夜行实录》,也是出于这样警示意义的目的,而且我在写故事时,也确实结合了大量的都市传说。
比如盗肾,比如死人穿过的衣服被当成二手名牌卖掉,买衣服的姑娘因此染上了疾病。
这个故事的都市传说原型是这样的:
姑娘穿着一件新买的长裙参加party,她在晚上有好几次都觉得头晕,怀疑有人下药了,于是朋友护送她到户外去呼吸新鲜空气。但她不仅没好,还死在了洗手间。调查结果显示,她穿的裙子导致了她的死亡。裙子曾被用作另一个年轻女孩的丧服,在下葬前从尸体上脱了下来,然后被送回了商店。
这个故事仅仅是都市传说么?
不,确实有一些外贸的衣服,是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或者是死者身上的遗物,它们就在你的身边,你也确实可能因为购买这些衣服,而染上疾病。
这样的故事,《都市传说百科全书》里还有很多
这个都市传说实际在警告你,在买衣服时,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所有的这些都市传说,其实都来源于一本书,《都市传说百科全书》。
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都市传说的一个合集,里面收集了1000多个都市传说,就这还没算上各地流传的不同版本。
有的很吓人,让人毛骨悚然。
有的又很喜剧,让人上厕所时看得哈哈乐。
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里的故事,都多少能警示你点啥,让你避免一些危险。
《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就像一本现代社会的山海经,整本故事都是人类世界的奇观。它还是都市传说的新华字典、辞海、和圣经,所有和都市传说相关的一切,都无法避开这本书。
这本书在国内没出版过,我之前看的一直都是英文版,甚至不愿给别人分享。
但后来我想了,这么做太自私,多少有点不是人,于是我斥重资,在2017年6月,从国外一家我至今读不出叫啥名的出版社手里,把版权拿下了,除了花光手头的钱,还刷了我爸的一点亲密付。
拿到版权以后,又跟三联哐叽一顿整,花了三年才弄出来——因为故事太TM多了。
翻译李扬老师花了快一年半,才把它从英语变成中文,眼睛都不行了。
没开玩笑,是真不行了,这可能是翻译李扬老师翻译的最后一本书,就因为我的一己私欲,给国内翻译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对不起你,李扬老师!
因为是首次出版,编辑过程也贼费劲,审校就超过七次,又核对词语又查阅资料的,一干又是大半年。
这本书的厚度,也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是不是特厚,我试了,比6个苹果手机摞起来还厚。
但没关系,我们用了最贵的纸,让这么厚的书,也能摊开看,怎么翻都不会散。
书脊中空不是坏了,而是为了平摊做的特殊工艺,得先用线把书页锁一遍,然后再糊到封面上,光这一步,就得20个工人整整干8天。
因为怕太多人看了以后,跟我抢饭碗,这书一共就印了八千本,如果你的朋友从事导演或者编剧之类的工作,千万别告诉他这件事儿,让他买书,省得把我要用的梗全用了。
不管咋样吧,怀胎三年,我的这本私藏大宝贝儿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
它里面的故事一直在警示着我,让我活得比别人更久,更安全。
我希望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同样的东西,和夜行实录一样,既让你看得爽,又能让你规避一些风险。
不管你我来自于什么样的家庭,城市或乡村,都曾在成长的过程中,陷入过都市传说带来的恐惧,这些都市传说,当然都是虚假且不合理的,但它们一般都是由一些想你父母一样爱你的人,讲给你听的。
它们的背后,除了希望能警示你,多少也带有一种委婉的关心和爱。
就像这本书的作者,“都市传说第一人”布鲁范德曾说过,他研究都市传说的目的,不是揭露故事的虚假性,而是思考人们为啥热衷于讲述这些故事,试图摸清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和社会现实。
我想爱一定是原因之一。
因为疫情又严重了,偏远地区到货可能会慢点儿,但问题不大,毕竟你们等我更新也等习惯了。
赞(3)